English

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

1999-06-22 来源:光明日报 汪永晨 我有话说

地球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体系构成十分复杂,广泛涉及这四大圈。因此有人说,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把南极、北极搞清楚了,不了解青藏高原,依然不能说清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令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程国栋院士遗憾的是:如果现在我们要在长江源头划分区域,红色,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黄色,为黄牌警告,生态已开始变化但还不十分明显的地区;绿色为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的地区,那么我们看到的是红、黄两色,却看不到绿色。

环保志愿者、探险家杨欣1993年到江源时,一家牧民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临走时这家的老阿爸问杨欣他们有没有药,治眼睛的。并且告知,他们家年仅6岁的小儿子眼睛看不见了。杨欣马上找来随队医生,检查的结果是,孩子患了白内障,这种病在高原上的发病率很高。但原因是什么?是臭氧层遭到了破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了影响。还有什么?现在说不清楚。

现在有记者参与的各种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电视报纸上常有报道。可当著名冰川学家秦大河听说,号称科学考察的1998女子长江源漂流探险活动中所带的科学仪器只是海拔表和GPS定位仪时,十分遗憾地说:花那么多经费搞的活动,又能带回多少数据供科学研究所用呢?

秦大河以为:现在参加探险活动的人和经费都不少,但真正能获取的科学价值有多大?没有人算过这笔帐。

1989年,秦大河随国际探险队横穿南极后,美国的一个科学家看到他采集到了那么多冰样,非常感慨地说:为了那项活动,赞助商们花了1300万美元,这在美国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美国参与这项活动的是位探险家,从探险的意义上,他们获得了成功,但从科学意义上来看,他们得到的是零。而目前我国搞的一次次所谓科学探险,真正在科学意义上的收获,更是少得可怜。

缺少科学含量的探险我们估且不多加评论。还有说来都令人难以致信的:有史以来,我们人类,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科学家,还从未对长江源区进行过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前不久刚刚出版的《长江志》里,有关源头的资料,大多取自于1978年不能称为全面的一次科学考察和1986年的一次探险活动。

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组织的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所用地图为1964年航拍,1976年制成。如今,南极有我们中国的科考站,前往北极的探险队中,也不乏中国的探险队员,而位于我们自己国土内的第三极长江源区,我们对它却极为陌生,即使是在科学界。

在’98长江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当作者拿出自己刚刚从源头姜古迪如冰川拍回的照片时,竟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其中不少专家还刚刚宣读完自己多年来在江源地区考察研究的学术报告。原来,做为长江源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真正到过的科学家寥寥无几。程国栋院士还对作者说:你有没有发现,会上所宣读的论文,很多数据是重复的。

另一件让程院士十分感慨的事是,1997年,中日组成了长江源区联合考察队。去过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原获取一个数据非常不容易。有些数据的索取,要求相隔的时间很短,一个小时,半个小时,靠人工取样几乎不可能。现在虽然有了卫星云片,可我们买不起。以至于江源生态环境的许多科学数据,不少科学家虽渴望了多年,却无法得到。日本人出钱参与这趟江源行后,在当地放下了一台价值也就是几百万元人民币的仪器,第二年再去时,就把一年时间他们需要的数据,全都拿走了。程院士说,现在有关青藏高原上档次的文章都是外国人写的,作为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他心里有愧。

应该说,我国有关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和单位也不少。科学院有项目,高等院校有课题,有关政府部门也在介入,得到的东西却十分零散,且仅针对自己的专业和需求。到头来,整个长江源区综合性的资料没有,原始资料有不少来自于外国学者发表的文章。

重复的研究,带来多样的研究模式:中科院模式、工程院模式、气象模式,每一模式都有一笔钱的投入。程国栋院士说:现在的模式虽然多,离科学地使用这些模式还有相当的距离。

冰川学家秦大河则针对如今有关长江源区的科学考察,提出了他的疑义:有关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从50年代到80年代都有,而作为大型的面上的考察不可能做得很细。这种考察在世界上已经被淘汰了,非常花钱。’98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考察花掉了十几万元的赞助,而对科学家来说,不少专项课题,四五万元人民币要用三年。

秦大河认为,由数十家新闻单位参与的那么大规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科学探险活动,要花许多钱,但这些钱有人愿意赞助。可是平时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许多项目都捉襟见肘。如果这种大规模考察所有的钱,能用在科学项目上,不知要出多少更有价值的成果呢。

科学就是科学,秦大河不无诙谐地说:现在怎么连科学也搞得像是商业抄作。但他还是愿意以一位科学家的名义提出:如果参加探险的非科学工作者,在去江源之前,从他那拿几个小瓶子,把冰样、雪样、水样、冰雹装回来一点,只要有详细的记录,对他来说都有非常大的科研价值。他说,日本人当年是怎么拿到原子弹爆炸的资料的?只不过是游客在地上抓了一把土。

秦大河说:冰川研究也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五十年代是电子管收音机、六十年代是半导体,接下来是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冰川研究也是每十年都有新的起点、新的领域。中国的冰川研究以世界水平衡量,虽还没有达到顶尖地位,但已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也做了比较前沿的研究。但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源头竟如此令人陌生,研究工作竟如此难以展开,实在令人有些遗憾。如今的卫星云片,可以让人们手中所拿报纸的标题都清晰可辨,位于世界第三极的长江源头,我们不去深入研究,自然会有人感兴趣。解开地球之谜的金钥匙,不握在我们国人手中,难道要落在别人手里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